|
我插队的地方是连绵起伏的大别山区,那里平均海拔在八百米左右,气候湿润,温差大,常年雾气环绕,适合种植茶叶。常言道:“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生产队就在山坡上开辟了将近十来亩茶园,种上了茶树。
每年谷雨清明前后,就是最繁忙的采茶季节了。姑娘、妇女们每天一早就来到茶园里,腰上系着箩筐,双手如同奋飞的蝴蝶一样,上下左右飞快地采摘茶叶。到了中午吃饭时,每人采摘的茶叶过称后记账,晚上收工时也是如此。队里的男劳力们负责制茶,然后再将制好的茶叶挑到公社茶叶收购站去交售。
队里把一间仓库作为制茶的车间,将采来的茶叶装入木制的揉茶机里,然后两边各站一个人,推着木把来回作圆形旋转,这样就进行反复揉制。待揉成团出了汁水后,再放在竹篓上面,而下面则用炭火来回翻动进行烘烤,也就是杀青了就成了初级绿茶,也俗称叫毛茶,待凉后再装好包送往公社茶叶收购站去。收购来的茶叶到了县里茶厂,再进行筛选、分级、烘培等多道工序后,最后就成为商品茶叶,进行出售。
茶叶烘烤是一门技术,掌握好火候及烘烤时间是保证茶叶品质的关键了。火大了、时间长了,茶叶就会烘烤老了;反之,则太嫩了。所以必须要有经验的人来担当茶叶烘烤工艺了。他们一般都参加过公社组织的制茶学习班,都掌握了一定的绿茶制作的技术与知识了。有时采来的茶叶多时,为了要及时把刚采摘的茶叶进行揉制、烘烤,使其保持新鲜品质能够买上好价钱。所以往往是要连夜制作,轮番上阵,息人不息机,使人感到十分的疲劳。
谷雨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桃红柳绿,也是春雨绵绵的时节了。为了不误时节,就是雨天也要去茶园进行采摘,人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忙着采茶。回来后必须将潮湿的茶叶先凉干后,再揉制。
我也参加了茶叶的制作工作。一边劳动,一边也向制茶的老师傅、老乡们学习制茶的工艺和技术。原本只会喝茶,却不懂其制茶的过程和技术,通过老乡们手把手的传教,我也逐渐地掌握了一些制作绿茶的技术了。原来,队里前几年是一直是制作红茶的,由于品质好,就出口到国外去的。听说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就改为制作绿茶了。当然,这两者制作的方法和工艺是不同的。 当你一踏进制茶的仓库里,就有一股茶叶特有的清香味就会迎面扑来,沁人肺腑,令人陶醉。望着透明杯里开水冲泡后袅袅上升的茶叶以及飘逸充满清香的热气,尤其是再喝上一口那清香、那甘醇、那碧绿的色、香、味俱全的茶,那可真是莫大的享受了,回味无穷啊。有人说,酒喝多了会醉的。同样,茶喝多了也会醉的。真的,尤其是这样的好茶,如果太浓了一喝就会醉的。原来我并没有喝茶的习惯的。自从到了茶乡后,就慢慢地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了,以至,每天一早就要烧水泡茶喝,这似乎已成为了每天必做的事情了。而且现在只要看一看,闻一闻茶叶就能够知道这茶叶的优劣好坏了。茶树只有经过了春雨、夏热、秋霜、冬雪的四季才能生长出嫩叶来;也只有经过采摘、揉制、杀青、烘培……,才能制成好茶来。人生也同样如此,只有在艰苦中磨练、在困难中成长,才能成为栋梁之材,有用之材。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有意义,才能令人回味无穷。“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也就是这个道理了。如今,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而且我也早就离开了小山村了。然而,喝茶的习惯至今仍然一直保持着。每当手捧着茶杯喝着茶时,自然就会想起那段曾经在小山村里制作茶叶的情景来,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那清香扑鼻茶香味,也好像又一次闻到了似的,久久弥香而不散……。
(责任编辑: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