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是世界最大的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中心和起源中心,古茶树资源分布于全省12个州市,且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在滇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相继发现了巴达大茶树、邦葳大茶树和南糯山大茶树,反映了从野生过渡到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从而也证明了中国思茅、西双版纳和临沧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古老大茶树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遗产,作为我国古茶树最集中的省份,保护好自身拥有的古茶树资源,对于弘扬云南茶文化,发展云南茶产业,及茶叶的科研与生产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的“活化石”
云南的古茶树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资源,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研发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提升价值。
云南存在大面积野生茶树群落、众多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茶树,丰富的种质资源,在世界上都具有鲜明的唯一性。目前研究表明迄今为止云南省茶区茶组植物有四个系,茶树有31个种,2个变种,其中25个种为云南特有品种,占目前世界已发现的茶种总数的82.5%,独特的适应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是创造育种新材料、研制茶叶新产品的重要资源,对于植物学研究、茶树演化研究等都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茶成为多数人养生保健的选择。古茶树因某些抗氧化、抗衰老的内含化学成分较多(如氨基酸),加之市场的助推,据统计每年古树茶产值占了云南省茶产业总产值的相当一部分,对于推动云南茶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除了良好的科研和经济价值,古茶树凭借其悠久的生长历史,还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云南少数民族居多,有些民族以茶为药、以茶为食。例如云南的哈尼族,利用茶叶的保健作用来治疗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不适与疾病已有很长的历史。也有一些地区的人们把茶当作“衣食父母”,他们对茶王进行祭祀。悠久的饮茶历史铸就了各民族极具特色的饮茶文化,也正是这些古老饮茶方式的存在,使我们得以窥视远古先民的饮茶情形。
发展的困境
目前,云南全省已有40个县发现古茶树,其分布的面积大约有100多万亩,且品种多样,其中较为连片的古茶园大约有30多万亩。这些珍贵的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红河州等主要产茶区。
以西双版纳为例,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茶树发源地之一,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全州现存古茶树资源总面积近5500万平方米,就目前各区古茶树生长现状来看,西双版纳地区古茶树长势较好,但近年来也已经出现古茶树濒死现象。这些现象已经不仅在个别地区存在,云南省多地出现古树茶面积减少、生长衰退的现象。
云南茶区深处交通不便地区,许多茶农对于古茶树的认识不足,多数茶农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里,对茶树一直是粗放式管理,并不能掌握科学采茶的方法,加之盲目追求利益,过度采摘,导致古茶树枝叶不再繁茂,衰退严重。
以冰岛村为例,当地茶农过度采摘,由于市场收购商层层周转,茶农们分到的利润并不多,对于改善当地农户生活水平帮助不大。同时,随着古茶树价值不断提升,一些人随意折枝砍杈、截顶挖根、掠夺性强采鲜叶、采摘果实、采集古茶树上衍生的特有药材,严重影响了古茶树正常生长。很多地区对于古茶树并无相关条例保护,许多地区在古茶树群中搭棚建房、挖沙取土、丢弃废物、毁林开垦,甚至盗伐贩卖珍贵古茶树,由于古茶树移栽后极难成活,已造成许多珍稀的古茶树在“移栽”后大量死亡,许多古茶树由于修路、建房等原因被砍伐。这些原因都致使古茶树资源不断锐减、原生环境不断被破坏。
科学保护古茶树
云南古茶树资源虽丰富,却也存在古茶树遭破坏、茶树保护缺乏技术性和指导性高尖人才等问题。茶农是直接参与古茶树种植、采摘和生产的主体。但在古茶树生产区的山寨乡村,仍有许多茶农缺乏科学保护资源的概念,存在滥采滥伐、随意移栽等有损古茶树、古茶园生长环境的行为。
对此,茶区相关部门应加大古茶树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茶农的古茶树保护意识。同时,政府及各部门作为古茶树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应组织实施古茶树资源调查、定期走访,在古茶树、古茶园集中分布区域,划定保护区域,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直接监督茶农、茶商对古树茶的利用行为。
另外,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和自然景观,古茶树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今许多地方都在利用茶树、茶园资源开发茶民宿、茶旅路线等项目,云南古茶树茶区也可借鉴此经验,开发旅游景点,通过人工干预保护古茶树周边自然景观环境。古茶树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遗产,对我国茶叶科研与生产具有重要价值。就目前来说,云南古茶树(园)分布现状尚不明确,且古茶树资源有不断衰减趋势,而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内含生化成分丰富多样,这些优质茶树资源对于云南省茶产业、茶叶经济和科研的价值不言而喻。保护古茶树资源、维护树种资源的完整性和优良性,对于云南省而言有重要意义,是保持云南和中国茶树资源多样性和茶文化丰富性的基础。
(责任编辑: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