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作弊处理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说起考试,这个是作为一个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一个活动了。考试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为是叫做科考,等同于我们现在的高考,毕竟都是十年寒窗苦读换得最后一举成功的关键。但是伴随着的考试作弊也是一直以来从未被断绝的事情。
到了考场上,各位才子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是想一举通过,功成名就。那我们今天就看看,在古代的科教考试中被抓到考试作弊是会被如何处置的吧。
在我国古代对于那些富有诗书文化的人和想要做官的大部分人来说科举考试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十年的寒窗苦读最后可以换来他们的前程似锦。在非常严厉的科考考试制度之下,还是有许多想要投机取巧的人,希望自己作弊不会被考官给逮到。
就是在还没有进入考场的时候,就有官员特意等在门口搜身,把身上所有和考试相关的东西全部清理出来,再由士兵带入考场。
当然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的,比如说自己家中有权有势的就可以买通考官帮助自己作弊。
但是呢,像这种有权有势还有钱的人还是很少的,毕竟处于上层阶级社会的人还是很少的,像那种大家族的子弟都一般不会通过科举考试这条出路的,除非是那种文学大家。
在历史上有记载说,最早在北齐的时候就已经有关于考试作弊该如何处理的方法了,
在文献中记载的是:在南朝梁武帝萧衍下的诏书就是说如果是做小弊的话,那么作弊者就要喝墨汁一斗;
在隋朝的时候就有点严厉了,凡是书写很潦草的人,都会被罚喝墨水一升。其实就现在看来,古代那种被罚喝墨汁的惩罚还是相当的不好的,可以称为有一点点变态。
但是这种处罚还是算最为低级的了,不过这种惩罚在那么多次的改朝换代之后还是存在的。
就比如说在宋朝的时候,如果谁考试作弊的话,那么就是要被判处以连坐罪的方式处理作弊的当事人和他的几个担保人,并且还要取消掉他们的这一年的科考的资格;
在明朝的时候,如果是被发现在考试的时候作弊的话,那么无论情节严不严重都要被安排送去边疆,因为当时的科考时间为三年一次,那么九年就是三次了,而明朝的这种做法,从基本上来说就是已经断绝了考试作弊的人的科考前途;
在清朝的时候又为严厉了一些,那就是如果发现作弊的情形是很轻的话,那么就只是罚点钱就好了,
如果是情节严重的话,那么就要戴上当时罪犯才会戴的重枷而且还是戴三个月,同时还要挨上一百个板子,最后就是要被流放到边疆去的。
在清朝顺治帝的时候就出现过最为盛大的一次考试作弊案,此案被叫做“丁酉科场案”,
据记载,此案最后处理结果就是考生本人和当时的所有考官都是被送上西天的,而他们的家眷和亲人都是被流放边疆的。
在清朝的光绪年间,出产了一本被称作是考试作弊的专用书籍,这本书虽然就只有火柴盒的大小,但是它里面的东西还是很详细的,
可以说是包括了科考从头到结束,这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那些,还有什么步骤,可谓是一条龙服务,然而这样一本神奇的书的名字就叫做《五经全注》。
在历史上的金国的时候,作弊的风气还是没有那么严重的,不过是因为搜查得很是严谨。
据说,在当时负责搜身的士兵都是不认字的人,因为这样可以很好地防止考试的人和士兵勾结,然后就是在进入考场之前还要洗澡,然后换上当时为了考试特意准备的衣服,
洗澡呢,是可以把写在身上的字给洗掉,换衣服呢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在自己的衣服上面写小抄。从这些上面的确是从很大程度上防范了考试作弊的行为。
在历史上各位皇帝为了防止有考官帮助考生作弊的人,还发明了糊名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考官修改试卷的时候,一般去糊名的人都是皇帝的心腹被糊名的卷子,修改试卷的考官是不会知道那一份卷子是谁的这样也就没有办法帮助考生更改试卷内容了。然后就是誊录法,
这个就是把考生的试卷进行糊名之后,再由专门的人照抄一份,交给考官再一次的评价,这也是防止有人在试卷上面做手脚,打暗号等。
还有就是皇帝临时选择“知贡举”,它的意思就是皇帝临时选择大臣去监考,从而防止有考生提前给考官打通了关系。而对于作弊的无论是当事人还是考官都是有相应的处罚的。
古代考试制度相对来说是比较严厉的,不管是喝墨水还是进监狱充军,都是朝廷用来限制当时想要进入朝廷当官走仕途的人,严厉一点也是对国家好,也是为人民造福。古往今来,作弊这件事都是值得注意的。
(责任编辑: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