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新冠肺炎发病5天内传染性较强-新冠肺炎发病期多长时间

[复制链接]
查看: 373|回复: 0

8万

主题

8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0116
发表于 2020-10-25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新冠肺炎其实很多人都还是有很多不太了解的地方,近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的重要性,其中大家了解到新冠肺炎发病5天内传染性较强,因此在这个期间大家如果看到身边有新冠肺炎发病者一定要做好最好的防护,另外大家还知道接触新冠病毒污染物也可造成感染,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新冠肺炎发病5天内传染性较强



据国内媒体报道,日前,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一步完善,增加“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接触新冠病毒污染物也可造成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要点:



一、流行病学特点



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一步完善,增加“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二、病理改变



对肺脏、脾脏、肺门淋巴结和骨髓、心脏和血管、肝脏和胆囊、肾脏、脑组织、食管、胃和肠黏膜、睾丸等器官和组织从大体解剖和镜下表现分别进行了描述,并描述了组织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结果。



三、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增加“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介绍了MIS-C的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增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在发病1周内阳性率较低”和可能导致假阳性的情形,以及何种情况下可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等内容。



四、诊断标准



将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作为疑似病例诊断依据之一。



五、临床分型



对成人和儿童重型病例诊断标准进行了适当修改。



六、增加“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的判定标准



七、调整了成人和儿童“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



八、鉴别诊断



增加“儿童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



九、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增加“对于确诊病例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十、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对试用的抗病毒药物做了简要小结。某些药物经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仍未发现经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建议应在病程早期使用具有潜在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并重点应用于有重症高危因素及有重症倾向的患者。



不推荐单独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利巴韦林,不推荐使用羟氯喹或联合使用阿奇霉素。



α-干扰素、利巴韦林(建议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应用)、磷酸氯喹、阿比多尔可继续试用,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禁忌症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不建议同时应用3种以上抗病毒药物。



(二)补充了糖皮质激素治疗适应证(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患者)、剂量及疗程。



(三)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



1.呼吸支持:根据PaO2/FiO2分级(200~300 mmHg、150~200 mmHg和<150 mmHg)分别采取不同的呼吸支持措施,如鼻导管或面罩吸氧、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强调要及时评估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有无改善,如无改善,应及时更换呼吸支持措施。



接受氧疗的患者,如无禁忌症,建议同时实施俯卧位通气,即清醒俯卧位通气,俯卧位治疗时间应大于12小时。



2.增加“气道管理”相关内容,细化“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启动时机、ECMO指征和ECMO模式选择、推荐初始设置等。



3.增加预防性“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如果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按照相应指南进行抗凝治疗。



4.增加“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如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糖皮质激素及口服阿司匹林等。



(四)增加“早期康复”。



强调要“重视患者早期康复介入,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躯体功能以及心理功能障碍,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和干预,尽最大可能恢复体能、体质和免疫能力。”



十一、增加“护理”相关内容



根据患者病情,明确护理重点并做好基础护理。强调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卧床患者要预防压力性损伤。按护理规范做好各种有创治疗、侵入性操作的护理。



十二、出院标准和出院后注意事项



对于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和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的患者,如核酸仍持续阳性超过4周者,建议“通过抗体检测、病毒培养分离等方法对患者传染性进行综合评估后,判断是否出院。”



十三、增加“预防”相关内容



提出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提高健康素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就诊等防控建议。









扩展消息:接触病毒污染物品也可感染



变化1:新增“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记者注意到,新版方案对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描述有所变化,进一步完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增加“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变化2:新增“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对于新冠肺炎的临床特点,新版方案增加“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根据方案,MIS-C多发生于恢复期,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变化3:明确两类患者可通过抗体检测诊断



目前,新冠肺炎的实验室检测诊断主要采用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两种检测方式。



哪些患者适用于抗体检测?方案明确,对两类患者可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分别为临床怀疑新冠肺炎且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以及病情处于恢复期且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方案还提到,一般不单独以抗体检测作为诊断依据,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基础疾病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方案提醒,“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在发病1周内阳性率较低”,并提到了可能导致假阳性的情形。方案提及,由于试剂本身阳性判断值原因,或者体内存在干扰物质或者标本原因,抗体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方案首次明确,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作为疑似病例诊断依据之一。



变化4:新增“确诊病例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对于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现与报告,第七版诊疗方案要求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隔离治疗,专家会诊后仍考虑疑似病例,应在2个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新版方案在此基础上,新增“对于确诊病例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变化5:明确尚未发现经循证医学证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治疗方面,新版方案对应急性临床试用的抗病毒药物做了简要小结。



方案认为,某些药物经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仍未发现经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建议应在病程早期使用具有潜在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并重点应用于有重症高危因素及有重症倾向的患者。



根据方案,不推荐单独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利巴韦林,不推荐使用羟氯喹或联合使用阿奇霉素。



此外,α-干扰素、利巴韦林、磷酸氯喹、阿比多尔可继续试用,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禁忌症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不建议同时应用3种以上抗病毒药物。



变化6:强调“重视患者早期康复介入



“针对患者早期康复,方案强调要“重视患者早期康复介入,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躯体功能以及心理功能障碍,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和干预,尽最大可能恢复体能、体质和免疫能力。”



方案还增加了“护理”相关内容。方案根据患者病情,明确护理重点并做好基础护理,比如强调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卧床患者要预防压力性损伤。



变化7:新增“常阳”患者出院标准



患者出院标准也进一步细化。



对比新旧方案,普通患者出院标准并无变化。患者满足4项条件即可出院,分别为: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连续两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



不过,新版方案在此基础上新增“常阳”患者的出院标准。方案提到,对于满足前3项条件的患者,即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和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的患者,如核酸仍持续阳性超过4周者,建议“通过抗体检测、病毒培养分离等方法对患者传染性进行综合评估后,判断是否出院。”



变化8:新增去过高风险地区应主动进行核酸检测



与第七版方案相比,新版方案增加了面向社会公众的个人预防内容。



方案提出,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或与确诊、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应主动进行核酸检测。









新冠肺炎疫情还要持续多久?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为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表示:疫情什么时候达到高峰很难绝对的估计,不过应该在一周或者10天左右达到高峰,不会大规模增加了,10到14天是一个很好的隔离观察期,潜伏期过去了,发病的及时治疗,没发病也就没病。



中国工程院院长闻玉梅说:最多还有20天到一个月,我们会看到一个拐点,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传染病把某一个国家的人打倒,它总是有一个过程或者有一个恢复期。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14天最长潜伏期,七天就有所变化了,过后几天还要有变化,这个变化对全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大概到5月15,应该看到明显的成效,疫情拐点将要出现这个判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表示:从1月23号武汉封城后,到元宵节接近两个礼拜,正好是覆盖潜伏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节点,该发现的病例就全部发现,原则上拐点已经出现。



听了以上几位专家的预测,相信大家对战胜疫情更有信心了,但是越到这个时候就越要重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做好最基础的防护措施,例如带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等,保护好自己,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责任编辑: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创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XXXXXXXX
  • 客服电话:暂时没有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9点~22点

云服务支持

黑客联盟,快速搜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黑客论坛  Powered by©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