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手机支付成功后的弹窗广告不要点,不小心就会被套路了

[复制链接]
查看: 437|回复: 0

8万

主题

8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0116
发表于 2020-10-26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为了能够多打几把英雄联盟,下班回家后就到楼下快餐店草草解决晚饭。

但令小编费解的是,每次付完款之后,手机里面就会弹窗,实在是太太太太烦人了!小编差点就贪了小便宜点了进去,还好把持住了内心强烈的欲望。




作为一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不懂,小编必须了解清楚这到底是咋回事,不然下次真的点进去了,把我微信里那几块钱转走了怎么办?

首先小编第一时间打开了给我带来各种瓜的微博,原来网上有N多网友已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原本很多人并不在意,但是在今年8月份,北京的消费者张先生因点了微信支付后弹出的“拼购的中奖信息”,被骗了1元钱。

这件事情就慢慢的被曝光出来了,人民日报也出来批评弹窗广告,并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二的位置。

看来各位抱着薅羊毛的心去付款,结果却被商家“反杀”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原来,张先生使用微信扫码付款后习惯性使用摇一摇后,手机页面弹出一条拼购的中奖信息,信息显示,“恭喜您获得1元购买xx纸巾的资格”。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之前标明的购买变成了拼购,而且拼购其他信息都不要你的,而是必须要邀请两个新用户,才能拼购成功。

要是邀请不到两个新用户的话,那对不起了,拼购失败一块钱将会被没收!

没收之后这一块钱去哪里呢?根据北京消费者张先生所说的,这一块钱变成了5M流量,充到了一个北京的陌生手机号里。

而这个“被充值”的陌生号码,则是虚拟号码,如果想要提取这点流量的话,还必须下载一个叫做流量银行的App。

你以为到这里就完了吗?开玩笑!

下载流量银行之后,还要在这个App里面叠满100M才可以兑换。不得不说,为了坑这1块钱,整的这一出戏还是蛮精彩的。

牢牢的抓住了大家贪图小便宜的弱点,你一次不点进来,两次不点进来,第三次看到总会忍不住点进来!

就完全和当年街边的2元店、10元店门口放的广告一般,通通2元一件、10元一件。要是经常经过这些店铺,总忍不住进去,进去之后又觉得挺便宜的就买了。

不过,这一次是东西没拿到还亏了一块钱!

可能会有人好奇了,为什么我平时买东西没遇到这种情况?

一般来说,我们买东西付款方式分为四种,现金支付、刷卡支付、二维码支付和刷脸支付,而遇到这种支付完成弹窗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二维码支付完成之后。

当我们在用手机支付之后会出现弹窗的,则是说明我们的扫的二维码并不是微信、支付宝官方的!

而是由第三方将微信和支付宝的收款码,整合成一个二维码。

扫描这种合成二维码的界面,与我们平时扫的微信、支付宝界面有所不同,是由第三方公司所设计的!

类似的2合1二维码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小店里,小编在住处所楼下N多小店里,都发现了这类2合1的收款码。

这对于商家来说,会比分别贴上支付宝、微信二维码要更加的方便,对账的时候就不需要分别计算。

直接在2合1二维码的后台中,就能看到当天的账单总额,不过也有不好的地方,自己店铺的所有流水账单都会被2合1二维码公司所了解。

一些弹窗推广的公司,也会利用这个2合1二维码进行推广一些广告,成本低,但只要有点击量就有分成!

作为一种推广方式,有时候,弹窗广告可能会对我们上网购物、浏览信息有一定帮助,但在我们支付之后还强制弹窗,这就很恶心了!

不过小编搞不懂的是,在明知道这极有可能是个套路的时候,竟然还有这么多人禁不住这些羊毛的诱惑。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沦陷在了陷阱里,直到给了钱没收到东西才知道上当了!

最早的弹窗广告,是早期互联网托管服务 Tripod.com 的一位设计师和程序员Ethan Zuckerman所编写出来的。

要说Ethan Zuckerman是弹窗的创造者也不为过,但在2014年,他却进行了公开道歉。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扎克曼解释了在线广告的发展,并就自己研发弹出广告给互联网用户带来的困扰表示对不起。

我们真的讨厌这些弹窗广告吗?小编觉得并不是。

小编觉得我们讨厌的是那些无止尽的打扰和欺骗,广告商家和平台互相勾结在一块。

他们把我们当做是韭菜,举起手中的镰刀一刀一刀的割下去,开心的咧开了嘴。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


“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实际情况是,小编在支付完成之后,所遇到的强制弹窗我们普通的滑动关闭,是没有办法关闭的。

这个界面只要你滑动返回就会自动刷新,必须要点击左上角的关闭按钮才能关闭。

相关部门也曾多次针对互联网广告开展整治行动,然而,这些违规的弹窗广告总是屡禁不止。

有业内专家建议:


应多措并举,细化相关管理办法,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多部门联合打击违法行为,规范网络弹窗广告发展。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小编觉得这件事情被妥善处理了,恐怕类似的骗局还是会层出不穷,将那爱贪小便宜的人性抓的死死的。

俗话说的好:“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相比费这么多心思去占这么一点小便宜,还不如将时间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身上,毕竟那点小钱还没提高收入来的实在,对吧?

那些薅羊毛贪小便宜的事情,下回咋不做!

来源:科技每日推送

(责任编辑: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创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XXXXXXXX
  • 客服电话:暂时没有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9点~22点

云服务支持

黑客联盟,快速搜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黑客论坛  Powered by©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