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苏轼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阳关曲表达了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 332|回复: 0

8万

主题

8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0116
发表于 2020-8-7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出生于公元一零三七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创作的诗词至今仍为人们所传唱。如若要提及一个人的人生观,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人生经历,因为人生经历是会改变人的观念。苏轼的一生更是充满了荆棘,但也是这些生活中的荆棘才让这位诗人在诗的领域里创作出一首又一首的奇迹。

  




  苏轼图片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对苏轼兄弟的教育是充满了期盼的,连女儿小妹也因为处于这样的独特气氛中成为一个才女。苏轼正是因为饱怀着对国家与百姓的热情,所以决意投身于官场中。在朝廷的选拔考试中一举成名,此时的苏轼人生观是乐观,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然而官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苏轼是一个拥有独特思想的人,在向在位的君主提出自己的主见后,却被君主调离京城,开始了自己苦闷的外放生活,此刻的苏轼人生观是不明朗的,郁闷的,一片低沉的。

  或许有的人会因为遇到困难后便从此不思进取,然而苏轼却让所有的人相看,他没多久之后立即将自己的人生观进行一个调整,在被贬地区结识好友知己,用自己的才华向众人展现自己新生活的开始。此刻苏轼的人生观又是一片光明,即使官场不得意又如何,苏轼照样有自己独特开朗的人生观,他还默默地用自己的人生观感染着周边的众人。这就体现在当他有为难之时,不少人为他挺身而出,不计后果。

  一代诗人苏轼的人生观总的来说是乐观的,向上的,更是豁然豪放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观,才创作出了不同的诗词为人乐道。

  苏轼阳关曲主要表达了什么

  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画像

  《阳关曲·中秋月》叙述的是苏轼与弟弟苏辙中秋重逢,共同赏月的情景。这首词产生于苏轼兄弟二人暌别七年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这一背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抒发了苏轼对亲人相聚后又要分开的哀伤与感慨。

  《阳关曲·中秋月》没有直接写圆月,而是先从遮住月亮的云开写,拨云见月才更显月亮的光明与清幽,词句中并未出现月光等字样,却让人可以感觉到想象出月华如水的神韵。月朗星稀宇宙空阔整个银河显得非常悠远,中秋时节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圆润,犹如玉盘挂在天上。以玉盘做比喻写出了月亮的冰清玉洁,此情此景赏心悦目,完全是从一个赏月人的角度出发。

  结合创作背景,中秋节正值兄弟二人团聚,苏轼自然是心中愉悦,赞叹此夜之好。但是苏轼感叹的是“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期难得理应尽兴,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当空明月的意思。但是月有盈亏人也如此,兄弟二人分别已久,好不容易相聚又要分开,苏轼又感慨时间之短,引出离别之情,“明月明年何处看”是他的感慨,身不由己相逢无期啊,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叹息,朝局不定自己漂泊不已。“此生此夜”对“明月明年”叠字唱答佳句天成。

  苏轼的这首《阳关曲·中秋月》从月团圆写到人团圆,从今朝想到明朝,再归结到离别情,有情有景让读者回味无穷。

  苏轼政治主张什么

  苏轼不仅仅是北宋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其实还能算得上是一位政治家。

  




  苏轼画像

  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太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作为为官之人,苏轼在当时北宋史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苏轼经历了三代,并且屡次被委以重任,屡次被贬。但是在政治发展史上,他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哪怕被贬被流放,初心不改,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从苏轼的诗词中来看,苏轼生性豪放,思想冲破世俗,但是在政治上,他却属于保守一派,反对变法。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苏轼感觉王安石等人的变法过于迅速,有些冒进。在他看来,改革应该要是循序渐进的。而且在那场改革中,保守派的主要人物,司马光,欧阳修等人,是苏轼的前辈,对苏轼有过很大的帮助和提携。所以很多因素导致了生性豪放的苏轼在改革中选择了反对变法的保守派。

  其实,苏轼的仕途坎坷,跌宕不平。但是从他的诗作中还有平日里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的政治观点主要在于“以民为本”的重要思想。提倡改革能改善人民生活,但是又不希望冒进,引起大的变动,主张稳健。主要是考虑到人民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另外他主张“仁政治国”,希望国家能够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总的来说,苏轼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贯穿在他坎坷的人生之路中。

  对苏轼的评价是怎样的

  苏轼,因其才华出众,才思敏捷,一生所作诗词无数,后世之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此之外,苏轼还有哪些特点,人们又都是从哪些方面评价他,如何评价他的呢?下面咱们简单分析分析。

  




  苏轼图像

  首先,单从外貌论,很多人评价苏轼是一名翩翩公子,风流倜傥,深得女人的喜爱。这点从他一生中的婚姻便能看出一二,苏东坡一生曾娶妻三任。在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其堂妹王润之因一直暗恋姐夫苏轼便托人做媒,最终也是如愿以偿成为第二任苏夫人。为了怀念逝去的妻子,苏轼曾作《江城子》一词,深深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怀,也因为此,他被后世评价为多情之人,也算是当之无愧。

  其次,单从目标方向论,人们对他的定义则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之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少时的苏轼是很崇尚儒家思想的,他也一心为考取仕途,以取得功名然后报效朝廷为自豪。但他显然并不被命运之神所眷顾,仕途之路也算是一波三折,风波不断,更曾经因为得罪新派势力而被冤枉入狱,出狱后苏轼曾经一度重新被任用,但很快地又再次被一贬在贬。但这种曲折的经历,并没有打消苏轼的最初方向和理想,从这点来看,他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有为之人。

  最后,单从思维论,评价苏轼是一个思维开阔,豪迈大气之人可谓是精准确切。他的诸多作品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豪迈之师,当属苏轼。

  苏轼的初夏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世人称之为“苏东坡”北宋人士,著名的豪放派诗人、政治家、文学家,苏轼因为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被称为“宋代的典范”他的词,被誉为“为词立法”其中《阮郎归·初夏》描述了夏天特有的韵味。

  




  《初夏》画像

  这首《初夏》是苏轼在夏天午睡时所作,大概的意思是说,少女睡眠正酣之时,被掉落东西的声音所扰,内心有些不快,只得起床,起床后看见窗外的嫩绿的柳叶,听见窗外的蝉鸣,便一扫自己的不快,高兴的出门了,窗外小溪在流淌,荷花开的正好,让人不禁的欣喜。

  这首词一改往日苏轼闺情词的相思、苦闷、倦怠等之情,展现出少女沉浸于自然美色,与初夏生机勃勃的景象浑然天成,为少女注入了一股清泉般的活力,展现了少女单纯、天真和对生活的热爱。

  《阮郎归·初夏》的巧妙在于将对人的描写、对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交叉进行,上半联是对静态事物的描述,下半联是对动态事物的描述,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造出一幅活泼自然的庭院初夏图。

  苏轼的政治仕途一直不顺,入朝为官,经历了三起三落,苏轼继承了儒家、道家两大学派的素养,自有一种乐观旷达、清新洒脱的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透过史诗,表达着自己对待生活的热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苏轼的南乡子主要内容是什么

  《南乡子》又名《南乡子·送述古》是熙宁七年,苏轼送别友人时所做的送别词。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他的好友陈襄被调任南都,他依依不舍送了友人一程又一程,至临平时写下这篇情真意切的送别词,就此作别。

  




  苏轼画像

  山一程水一程,这难舍难分的盛大送别,似乎并没有让人心中轻松那么一点。词的上片记叙和友人分别之后回望临平城的景象,由景入情,表达出了苏轼对美好往事的无限回忆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特别是“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一句,将目光从远处的临平城移到近处的山上塔,通过写眼前实物表达自己的浓烈的感情。山上塔本是无情之物,每天伫立山头,迎客送客,心情没有起伏,也没有不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自己,却怎么都无法舍弃对友人的牵挂。

  词的下片是苏轼在归途上的所感所想,也是感情的一个升华。回来的路上,夜色深浓,晚风凄清,寒气侵入骨子,怎样都是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因为太思念友人,夜里辗转反侧,一宿无眠,枕边初寒,昏黄的烛光摇晃,孤影斜照在幔布上,光影斑驳。“秋雨晴时泪不晴”,眼泪竟然可以和缠绵的秋雨相提并论了,可见苏轼对友人思念的之深。“晴”字,更是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眼泪的肆意流淌,连缠绵不绝的秋雨都已经雨过天晴,可眼泪还无法控制般地不住往外流。






(责任编辑: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创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XXXXXXXX
  • 客服电话:暂时没有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9点~22点

云服务支持

黑客联盟,快速搜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黑客论坛  Powered by©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