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宋朝历史,不可避免地会提起杨家将。杨家将满门忠烈,几代人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让后人敬仰不已。只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远不如在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那么神奇,不过,杨家三代忠勇抗敌,为大宋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家将老令公原名杨重贵,本是北汉名将,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杨继业归宋。
宋太宗赵光义知其威名,鉴于他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于是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派他到代州(今山西代县)任兵马部署,驻守宋辽边境,为潘美节制。
网络配图
后来,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率领数百骑兵从小路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杀死辽国节度使,生擒马步都指挥使,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此役之后,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987),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期望收复燕云十六州,当时的战略是:以曹彬领东路军,率主力部队慢行佯攻幽州,吸引辽军主力部队;而以潘美、杨业为正副将军,领西路军,趁机夺取寰、朔、应、云四州。另以王侁、刘文裕为监军。
东路军诱敌,西路军强攻,然后会师攻占幽州,战略可谓得当。
起初各路进展顺利,西路军一路摧城拔寨、连连得胜,取了四州,这时东路军为了争功,不等与西路军会师,自行北上去攻涿州,结果粮尽退兵,辽军主力乘胜追击,东路军死伤惨重,大败而回。
之后,辽军主力腾出手来,十万精兵全力西攻西路军。敌势强劲,宋太宗命令西路军各路人马迅速班师,并掩护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
辽军势大,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主张避开辽军,掩护后撤,并对潘美、王侁等建议:“贼势盛,不可与战,姑密谕云、朔等将先出寰,我师次应州,贼必悉众来拒,俾朔州吏直入石碣谷,列强弩千人于谷,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万全矣。”
网络配图
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深知边境形势。但是监军王侁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跟辽国大打一场。王侁甚至取笑杨业,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看见敌人不出击,是不是通敌啊?
主将潘美其实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此时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杨业被迫出军,只好要求潘美等在陈家谷口部署步兵强弩接应。
辽军主帅得知杨业率军迎战,便一路诈败后退,杨业为了掩护后撤的军民,明知有诈,依然下令追击。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只想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自己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
王侁等人见辽军退去,为了争取,率领部队想“乘胜追击”,不料前进不久,便得知杨业被辽军困住,又慌忙后撤。潘美也慌了,此刻既不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又不遵守与杨业的约定,居然也带着部队拖着百姓一并撤了。
杨业在辽人的包围下力战数日,死伤惨重,终于退至陈家谷口,却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悲愤异常,“望见无人”,即“拍胸恸哭”。
残部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杨业往日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深受士卒的拥戴,如今面临生死关头,他们都不肯离去,杨业遂“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杨)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后来杨业被乱箭射中落马,被辽军所俘,马也被射得像刺猬,其子杨延玉,部将玉贵、贺怀浦全部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另一子杨延昭(民间传说中的杨六郎)与父兄在混战中失散,率残部死战终于脱身。
网络配图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多记载夺取山西四川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在《辽史》中,却记载是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屡次交锋,明白他的本领。宋朝的史官却根据秦疏记功,埋没了杨业,杨业最初阵亡的抚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贵等人,可见有人掩盖了事实真相。
杨业平凡的事情,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方志言,杨业妻子折氏(佘太君)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宋太宗下诏抚恤杨业家属。潘美被降职,王侁、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
杨业之死,实际是潘美、王侁之辈妒忌及孤立所害,“天下闻其死,皆为之叹愤”。虽然王侁等人讥讽,但是作为主将的潘美先指挥失当,后见死不救,也该负一些责任,但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可是民间舆论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被描写成一个阴险无耻的小人。
(责任编辑: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