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圣孟子,不光是个儒学大师,还是个外语教学的培训专家。
有一次,他跟戴不胜聊天说:“有一个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的语言。你觉得需要请哪国的老师来教?” 戴不胜回答:“那必然得是齐国的native speaker啊。” 孟子说:“虽然老师是齐国人,但如果周围都是楚人在讲话,你就算拿鞭子抽他,也学不会。”
虽然孟子的本意,是说君王之道,但这套理论,在后世可作为浸入式语言教学的最早例证。
网络配图
在这个故事里,孟子在描述“周围都是楚人讲话”的语言环境时,用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字:“众楚人咻之”。后来这个词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叫做“众楚群咻”。
这个“咻”字做何解?
“咻”是个拟声字,本意是喘息发出的声音,也指小动物发出的尖啸。孟子在这里,搞了一个地域歧视。他一直觉得楚国人讲的语言很古怪,曾明确表示“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指的是伯劳鸟,意思是楚国人说的是鸟语。既然是鸟语,那么他们的语言风格,就只好用“群咻”来形容了。
在孟子眼里,“咻”这个字有点烦有点吵。不过这个字,其实是非常有正能量的。
有这么一个古汉语词汇,叫做“噢咻”。最早的出处是《左传》,本写做“燠咻”,意为“厚赐”,引申为帮助安抚。后来以讹传讹,异写成“噢咻”,歪打正着地变成了一个象声词。
噢字这里不读ao,要读成郁;咻字要读成续。大家可以模拟一下发音。“噢”字的嘴要撅起来,“咻”字是气息徐进徐出,一嘘一呵,速度缓慢,腔调轻柔,像是一个人在耳边轻轻吹气,听起来令人非常舒心,让人油然升出一股暖意。所谓“嘘寒问暖”,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网络配图
关于这个词,服虔有一个特别萌的注解:“若今时小儿痛,父母以口就之曰燠咻,代其痛也”??想象一下,小孩子病了哭闹,爹妈一边拍一边噢咻、噢咻地哄着,努力替孩子承受痛苦。这真是一条自带声音的解释……
根据今人考证,这个解释有点望文生义。不过因为这个词实在太形象了,所以自诞生时起,便大受欢迎。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两句感概年老:“自顾龙钟者,尝蒙噢咻之。” 意思是我年纪老大不小的,总是被别人关怀抚慰。这“关怀抚慰”的姿态,恰好就是“噢咻”之声。
柳宗元在一封写给官员的感谢信里,也曾经用过这个词:“匡困资无,阖境知噢咻之德。” 表扬这位官员经常资助那些贫苦的人,当地人一听见“咻”~~~,就知道他又来发红包关怀老百姓了。
网络配图
从白居易、柳宗元开始,历朝历代名人都噢咻不断。文彦博有“将士安拊百姓,噢咻其疾痛,?完其疮痍。” 海瑞有“体上天之意而噢咻之茕独”。张居正有:“问民所疾苦,抚摩而噢咻之。” 就连梁启超都用过:“北京公使会议,亦无不尽变其前此威赫逼胁之故技,而一出以温柔噢咻之手段。”
在这一系列的演化中,“咻”俨然成了一个温暖的字、一个幸福的字、一个代表了来自别人关怀和抚慰的字。一看见这个字,或者一听见咻~~~的一声,就知道必然有沉甸甸的好事和实惠临门。
(责任编辑: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