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王翱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此“老王”非“隔壁老王”,这个“老王”不是我说的,而是金口玉牙的明英宗朱祁镇说的。
老王真名叫王翱,治理边疆,屡立奇功,惩治贪腐,境内肃然,赢得百姓爱戴,明英宗对他极为敬重,因此从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为“老王”。
《明史》记载:王翱,字九皋,盐山(今属河北沧州)人,生于大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
永乐十三年(1415年)考中进士,最初被任命为大理寺左寺正,后历任佥都御史、督辽东军务、吏部尚书,先后辅佐七任皇帝。
宣德朝之前,朝廷对有罪的官员,允许赎罪后官复原职。
宣德元年(1426年),王翱任职御史期间,向明宣宗朱瞻基谏言,允许有罪的官员赎罪,但不允许官复原职,以此严厉惩处贪污腐败的官员,明宣宗采纳了王翱的建议。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王翱升任右佥都御史,与都督协作镇守江西,期间严厉打击贪腐行为,惩治作恶多端的奸人,赢得了当地官员百姓的交口称赞。
正统年间,王翱先后平定处州叛乱、松潘叛乱,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
正统六年(1441年),王翱代接替都御史陈镒镇守陕西,当时有一些军民借贷粮食无力偿还,王翱经过严格的审核,免除了这部分军民的欠粮。
正统七年(1442年),王翱调至辽东提督军务,当时辽东地区军备废弛,军令不畅,守备将士懒散懈怠。
王翱召集诸将,斥责他们违犯军法,按律当斩,于是命左右将几个将领推出门外斩首示众。
诸将颇为惊恐,于是叩首求饶,表示愿意冒死戴罪立功。
王翱于是对这些将领的防御进行巡查,令将士在山海关到开原沿途修缮城墙,疏通沟渠,五里一堡,十里一屯,相互之间以狼烟为号令,同时训练将士排兵布阵。
为了安抚年纪较大还单身的士兵,王翱与当地百姓联系,为这些士兵娶妻成家,军民无不感到欣慰。
辽东长期孤悬边塞,粮饷供应不及时,王翱就以当地风俗改革军令,犯罪的人可以服劳役赎罪。
经过数年的努力,王翱率军民自给自足,通过辛苦劳作,获得了充足的粮食和数十万头牛羊。
正统八年(1443年),王翱调回京城,升任右副都御史。
正统十二年(1447年),王翱和总兵曹义率军巡查岗哨,途中发现兀良哈部骑兵进犯,王翱指挥明军奋起反击,将来犯之敌一举击溃,斩首三十二人,生擒七十余个骑兵,缴获四千六百余匹(头、只)马、牛、羊。
明英宗大喜,提拔王翱为右都御史。
景泰年间,王翱被召回都察院主持政务,加授太子太保官衔,浔州、梧州瑶民叛乱,王翱出任两广总督,奉诏安抚瑶民,使叛乱得以平息。
景泰八年(1456年),明英宗复位,次年,王翱升任吏部侍郎,期间受到功臣石亨的排挤。
石亨失势之后,王翱和大学士李贤尽心辅佐明英宗,明英宗对王翱越发依赖,敬重有加,常常召入便殿商议军国大事,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呼他为“先生”、“老王”。
成化元年(1465年),年逾八旬的王翱任职太子太保,明宪宗特准他雨雪天气可不上朝。
王翱以年老为由,多次请求致仕还乡,明宪宗执意挽留。
成化三年(1467年),王翱病逝于京城,享年八十四岁,朝廷追谥“忠肃”,诏令其子孙可世袭锦衣卫千户。
王翱对自己亲属的请托一律严词拒绝,廉洁自律品行尤为突出。
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京郊的一个官员,王翱妻子思念女儿,每次派人去接女儿回娘家,都会被女婿横加阻拦。
王翱的女婿常常对妻子抱怨说:“你爹是朝中的权臣,把我调到京城,你们母女不是能朝夕相见了吗?这点事儿如同秋天摇晃树叶子一样简单,为何如此悭吝刻薄呢?”
王翱的女儿于是就让仆人给母亲传话,请母亲向父亲求情,把丈夫调到京城。
一天夜里,王翱的夫人准备了丰盛的酒菜,跪下请求老王,老王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气呼呼离家,去办公室过夜。
王翱从辽东回京,同僚有个宦官对他非常敬重,送给他几颗夜明珠,王翱严词拒绝,那个宦官说:“这是先帝赏赐给我的,您可不能把它当做赃物啊!”
王翱碍于情面,勉强收下夜明珠。等到那个宦官去世后,王翱把夜明珠还给了他的侄子。
王翱升任都御史的时候,夫人私下给他纳了一房小妾,过了半年才告知此事。
王翱勃然大怒:“夫人为何要故意违犯家法?”
王翱于是准备好一些金币送给那个小妾,让她回娘家改嫁他人。
小妾宁死不从,说:“哪有大臣之妾改嫁他人的道理?”
王翱去世之后,这个小妾始终没有嫁人,王翱的儿子一直把她当成庶母奉养终老。
大学士李贤称赞王翱:“皋陶所谓的九德,王公就占了其中的五德,身处乱境而谨慎,遇到袭扰而坚毅,固守清贫而不贪,刚直不阿而诚实,为官强势而讲道义。”
王翱就是这样以德服人,赢得了皇帝的器重和赏识,赢得了同僚的敬佩和仰慕,赢得了世人的敬重和爱戴。
(责任编辑:网络) |
|